<strike id="gegfc"><dl id="gegfc"></dl></strike>
<sub id="gegfc"></sub>

    <mark id="gegfc"></mark>
      新華網 正文
      4.5億年前赤道“冷舌”滋養了華南板塊
      2018-08-21 07:25:35 來源: 科技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4.5億年前赤道“冷舌”滋養了華南板塊

        最新發現與創新

        奧陶紀晚期(4.58億年前—4.43億年前),我國的華南板塊從南半球漂移到赤道附近,海水溫度卻越來越低。20日,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詹仁斌團隊揭開了謎底:來自南極的冷水團成為赤道“冷舌”,并帶來豐富的營養物質孕育了多種生物在此急速增長。相關成果發表于最新一期《地質學》雜志上。

        現代海洋赤道海水表面溫度(SST)通常是27℃。但是,在東太平洋加拉帕戈斯群島附近的海水表面溫度卻是18℃—25℃,在拉尼娜年份甚至低至13℃,這一切都是南美洪堡冷水洋流導致的。那么,赤道“冷舌”始于什么時候,如何產生,對生物和環境產生哪些影響呢?

        前人研究表明,華南板塊在早奧陶世處于南半球中緯度(即亞熱帶)地區,之后逐漸向北漂移,并在晚奧陶世到達赤道附近。而最新牙形類氧同位素研究顯示了完全相反的趨勢,奧陶紀時海水表面古溫度呈逐漸變涼的趨勢,這與華南板塊古地理位置變化呈現相反的趨勢。

        研究人員通過奧陶紀古洋流重建顯示,岡瓦納大陸沿岸存在一個從南極到赤道的冷洋流。詹仁斌團隊與加拿大威斯頓大學靳吉鎖教授研究后認為,基于古生物學、沉積學以及地球化學等證據,可以判斷赤道“冷舌”在奧陶紀時就已存在。

        奧陶紀晚期,南極冰蓋形成,富營養的、富氧的巨大冷水團在當時的南極形成后,下沉到一定深度后沿著岡瓦納大陸的東岸向北移動,并在赤道一帶隨上升洋流重新達到海面,當時的華南正好處于赤道附近,正是赤道“冷舌”的位置。冷水洋流給華南板塊帶來了豐富的營養物質,促進了海洋生物群的分異和繁盛,從而發育了涼水型動物群,記錄它們的就是一套涼水型碳酸鹽巖。因此,赤道“冷舌”是華南奧陶紀生物大輻射的背景機制之一。(記者張曄)

      +1
      【糾錯】 責任編輯: 郝多
      新聞評論
      加載更多
      隧道守護者 忙碌在汛期
      隧道守護者 忙碌在汛期
      脫貧“天路”
      脫貧“天路”
      初秋田管忙
      初秋田管忙
      “闖關東”大熊貓返鄉并計劃“生娃”
      “闖關東”大熊貓返鄉并計劃“生娃”

      ?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1011123299439
      中文字幕日韩无线码在线一区_制服肉丝亚洲中文字幕_日韩欧美无砖专区一中文字目_国产精品点击进入在线影院高清
      <strike id="gegfc"><dl id="gegfc"></dl></strike>
      <sub id="gegfc"></sub>
      
      
        <mark id="gegfc"></mark>
          色男人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 天天久久精品视频 | 色豆豆久久免费网站 | 香蕉伊蕉伊中文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日韩综合网 | 亚洲аv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