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gegfc"><dl id="gegfc"></dl></strike>
<sub id="gegfc"></sub>

    <mark id="gegfc"></mark>
      新華網 正文
      研究發現:兩千年前人類活動已成為影響東亞沙塵暴變化的主要因素
      2020-02-21 22:27:43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新華社蘭州2月21日電(記者張文靜)由蘭州大學西部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牽頭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兩千年前,人類活動的影響已經超越了自然氣候變化的影響,成為東亞沙塵暴變化的主要因素。該研究將為我國北方干旱半干旱區的人類活動和植樹造林的政策調控提供科學支撐。

        這項研究成果于北京時間2月20日發表于國際頂級期刊《自然—通訊》。

        研究團隊負責人、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發虎介紹,科學評估自然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在沙塵暴活動中的相對貢獻是極具挑戰的前沿科學問題。團隊過去的研究發現,東亞夏季風降水變化對中國文明的歷史演化具有重要影響。

        2009年9月,陳發虎帶領團隊鉆取了山西北部一高山湖泊的湖芯樣本?!霸摵次挥邳S土高原之上,沒有受到直接人類活動干擾,是研究亞洲沙塵暴變化與人類活動關系的理想載體。”陳發虎說,黃土高原是世界上面積最大、沉積最厚的沙塵暴堆積區,面積達到64萬平方公里,該區域的研究可揭示亞洲沙塵暴的歷史。

        研究團隊成員、中科院青藏所研究員、蘭州大學兼職教授劉建寶介紹,團隊依托距今兩千年的高山湖泊記錄,對比粉塵源區人口數量、夏季風降水量和沙塵暴強度后,提取塵暴組分并據此重建了過去兩千年前東亞沙塵暴的歷史。研究發現,在東亞夏季風增強時,人類活動變強,沙塵暴增多;而在東亞夏季風減弱時,人類活動變弱,沙塵暴減少。

        劉建寶進一步解釋說,東亞夏季風控制著東亞地區60%以上的降水量。在東亞夏季風增強、氣候趨好時,人口數量急劇增多,農耕北進,粉塵源區林草植被遭到破壞,并伴隨著土壤侵蝕和沙漠化擴展,東亞沙塵暴發生頻率顯著增加;反之,在東亞夏季風減弱、氣候惡化時,人口數量急劇下降,農牧界線南移,粉塵源區植被恢復,生態環境狀況轉好,東亞沙塵暴發生頻率急劇減少。

        該研究表明,由于人類活動一直是主導東亞地區沙塵暴的重要因素,不論未來氣候如何變化,減少人類活動是控制該地區沙塵暴活動最有效的措施。因此,在該地區因地制宜地實施可持續土地利用政策將十分重要。

      圖集
      +1
      【糾錯】 責任編輯: 王頔
      研究發現:兩千年前人類活動已成為影響東亞沙塵暴變化的主要因素-新華網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7681125608981
      中文字幕日韩无线码在线一区_制服肉丝亚洲中文字幕_日韩欧美无砖专区一中文字目_国产精品点击进入在线影院高清
      <strike id="gegfc"><dl id="gegfc"></dl></strike>
      <sub id="gegfc"></sub>
      
      
        <mark id="gegfc"></mark>
          中文字幕一区韩国三级 |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视频 | 亚洲一级AV在线大片 | 日本免费不卡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香蕉啪视频在线观看视频久 | 五月天综合网站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