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gegfc"><dl id="gegfc"></dl></strike>
<sub id="gegfc"></sub>

    <mark id="gegfc"></mark>
      新華網 正文
      小坡村爬“坡”記
      2020-03-23 14:47:01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西安3月23日電 題:小坡村爬“坡”記

        新華社記者孫波、劉書云、張斌

        冰雪消融,奔騰的黃河流經陜西省大荔縣,在這里形成寬寬的河灘。春意暖暖,距離黃河岸邊7公里的安仁鎮小坡村,65歲的村支書薛安全總愛到大棚里查看冬棗長勢。

        由于河灘里多是鹽堿地,只長荒草不長莊稼,長期以來,這個地處黃河灘邊的村莊跟周邊的村莊一樣,都是窮得叮當響的村子。經過20多年的探索創新,他們一步步爬坡過坎,最終蛻變為遠近聞名的“億元村”。

        萬畝鹽堿地長出“金蛋蛋”

        暖陽下,站在小坡村高處向東眺望,黃河灘地里萬畝大棚鋪向天際。大棚里,棗樹抽芽兒了,新枝嫩葉長得正旺。“今年上市會更早些,再過倆月就能成熟,開市價好了每斤能到上百元。”薛安全說。

        盡管現在的生活比棗甜,但村里上了年紀的人都記得曾經的“苦澀”。過去有順口溜這樣說:“老遠看,水一片;近一看,全是堿。種啥啥不長,群眾真恓惶 。”村里老人回憶,直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全村4000多口人守著萬畝鹽堿地過著窮日子,有客商來村想租地種,善良的村民們勸說,“我們這地,五元一畝沒人要,種一葫蘆收不了半瓢”,嚇得客商掉頭跑了。

        1998年,33歲的薛安全當選村主任。如何讓萬畝鹽堿地能夠土里生金成了他和村民們要過的第一道坎。

        鹽堿地還是老“味道”,但他要做新嘗試。糧食種不成,那就改種樹。薛安全和村干部們買來速生楊和雪棗試種,結果原本生命力頑強的速生楊沒過兩年都“咸”死了,從河對岸山西購回的雪棗樹居然活了下來。

        向鹽堿地要效益沒那么簡單,灌溉是首要問題。村跟前500米以內水質尚好,500米外就是苦水。薛安全和村干部合計,決定從洛河修渠引水灌溉棗田。“東湊西借,最后我們籌措300多萬元,修好了3.8公里長的主干渠和另外13條小渠。”薛安全說,在沒有一分錢的情況下干成這件事后,村里人給他送了個“薛大膽”的綽號。

        喝到“甜水”,棗樹長勢良好,但是一斤三四毛錢的價格讓村民提不起精神。而且每逢九十月份,逢雨易裂的大棗價格更低。后來,村干部去學習,請專家,給棗樹搭棚,嫁接價格更好的新品種冬棗。

        種棗修渠學技術,逐漸地,小坡村的冬棗成了氣候,種植面積以每年1000畝的速度迅猛增長,到2014年,曾經的萬畝鹽堿地變成了冬棗園。因為品質好,銷售旺,畝均收入過萬元。隨著村民收入提高,村里不但脫了貧,還成了遠近聞名的“億元村”。

        鏈條拉長了 三產融合了

        棗樹越種越多,產量越來越大。每逢收棗季,看著村民一車車拉著冬棗出去賣,薛安全高興之余又琢磨起新問題:村民把冬棗摘下來運到地頭,客商收貨再拉到縣城轉運,成本高不說,也不利于保鮮,長此以往對產業發展不利。

        很快,解決問題的辦法跟著出來:把縣上唯一的一家物流公司引進村里,在村里建設物流基地和交易市場。沒成想,這一招受到客商歡迎,給村民也帶來大好處。物流基地和交易市場建成后,這里很快成為周邊村鎮的農產品集散地。采收時節,載重幾十噸的大貨車每天來來往往就有幾十輛,賣貨的,收貨的,裝卸的,車來人往,好不熱鬧。人來了要吃要喝,村里的飯館越開越多,越開越大。

        今年42歲的龐青梅就是從那時開始賺得盆滿缽滿。“2005年我就開飯店,但那時候生意不行。”她說,“物流基地和市場建立后,周圍人都來了,高峰期每天接待七八十桌,一天收入幾千元,現在我們村有大大小小的餐館10多家,冬棗采收季就是我們的興旺季,大家收入都不錯。”

        隨著冬棗產業不斷壯大,小坡村先后配套建設了貯藏冷庫、交易市場、物流中心和電子商務平臺,村里人幾乎都被調動起來,包裝、運輸,還有人做起了冬棗“經紀人”。

        廢物再利用 環保又安全

        隨著冬棗面積擴大,種植技術提高,富裕的小坡村又遇到環保難題:上萬畝棗樹修剪下來的廢棄枝條,村民們燒不完,田間地頭堆放得到處都是;冬棗大棚薄膜兩年一換,換下來的不可降解塑料膜堆積如山,沒地兒放又運不走。

        產業要壯大,環境也不能受污染。怎么辦?這回,他們想到了廢物利用,循環發展。他們把廢棄的塑料薄膜收集起來,統一交到鎮上的農業科技公司,制作成節水灌溉材料,有效地解決了村里的白色污染。村民燒不完的棗樹枝條,也被收集起來,以每噸200元到400元的價格,或售賣給附近的生物質發電廠,或統一銷售出去做成了食用菌菌袋。

        產業興旺發展,村民變富了;廢物利用起來,環境變好了。如今,小坡村人均年收入達到2.4萬多元,960多戶人就有600多輛小汽車。村里人就又編了新的順口溜:“站在小坡向東望,小坡一片新氣象,萬畝冬棗在田間,家家戶戶十幾萬。”

        大荔縣委書記劉莉說,小坡村的發展是大荔實施鄉村振興的縮影。經過多年發展,大荔縣設施農業面積占到全縣耕地的約三分之一。2019年,全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263元。

      +1
      【糾錯】 責任編輯: 王頔
      新聞評論
      加載更多
      白俄羅斯春雪
      白俄羅斯春雪
      南京:踏青郊野
      南京:踏青郊野
      布宮雪景
      布宮雪景
      一周看天下
      一周看天下

      ?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7681125755079
      中文字幕日韩无线码在线一区_制服肉丝亚洲中文字幕_日韩欧美无砖专区一中文字目_国产精品点击进入在线影院高清
      <strike id="gegfc"><dl id="gegfc"></dl></strike>
      <sub id="gegfc"></sub>
      
      
        <mark id="gegfc"></mark>
          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婷婷 |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日韩 | 亚洲尤物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 日韩精品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 午夜免费福利小电影 | 中文有码国产精品欧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