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沙7月17日電? 題:從頭再來,重建家園——湖南洪水重災區衡東縣見聞
新華社記者白田田、史衛燕
離堤壩決口過去了一周,渾黃的洪水仍未完全消退。湖南衡東縣霞流鎮洣河村,大量農房進水、農田被淹。其中有3個組,一頭是決口的堤壩,一頭是被淹的道路,只剩下洪水四面包圍的狹長堤壩,猶如一葉孤舟。
近日,記者走訪衡東縣洪澇災害最嚴重的幾個鄉鎮,并乘船登上了洣河村的“孤島”。“孤島”的河堤上搭起了鋼架棚子,下面堆放著政府部門、紅十字會和企業送來的礦泉水、被子等物資。這里是村民們的集中“就餐點”,每餐有一兩百人在這里吃“大鍋飯”。
16日下午,當地政府安排一臺全新的灑水車,從6公里外的新塘鎮裝滿水,開到跨越洣河村的公路大橋上,通過管道向下送水。村民們提著五顏六色的水桶簇擁過來,滿滿的一桶清水,是這個“孤島”上最寶貴的東西之一。
“今天可以洗個澡了。”71歲的村民何細成接了一大桶水,準備劃船回家。他家的房子一樓被水淹沒,他和老伴住在二樓。4條板凳加上一張床板,便架起了臨時的床鋪。他盼望著洪水快點退去,以便把家里的物品拿出來曬干。
霞流鎮聯村干部劉琳,已經在洣河村住了6個晚上。河堤上,村民家里椅子、沙發上,甚至堆放的米袋子上,都成了休息的場所。劉琳主要負責調度救災物資,協調救助隊伍,安排村民生活。她告訴記者,目前村民的生活基本有保障,村里開始商討災后重建等工作。
和洣河村相鄰的霞流鎮楊梓村,地勢較高的一戶村民家前坪,同樣搭建了臨時“就餐點”。16日下午,20多名來自周邊縣市的“紅馬甲”志愿者忙著切土豆、胡蘿卜、豆腐,準備當天的晚飯。從7月12日起,這里每天向楊梓村及鄰村有需要的村民供應中餐和晚餐,每餐發放2000多份盒飯。
“一般是兩葷一素,今天額外加了一個虎皮雞蛋。”“就餐點”的負責人蘇炳太說,洪災過后,當地愛心人士通過微信群踴躍捐款,每個人少則一兩百元,多則上萬元。捐款籌來的8萬元,主要用于采購食材。
在洪水已經退去的集鎮和村莊,清理淤泥、打掃衛生是重建家園的第一步。吳集鎮楊梓坪村和新塘鎮龍頭村交界的老集市,上百米長的道路兩旁都是商鋪,幾天前的洪水將一樓的店面幾乎完全淹沒。洪水退去后,街市上堆積了大量垃圾和淤泥。
16日,龍頭村租用兩臺農用貨車和一臺裝載車來清運垃圾,村里的12名志愿者也參與清掃。龍頭村黨總支書記陳世民說,爭取在一天時間內將垃圾清運完畢,然后馬上進行消毒。“洪水泛濫,最怕出現疫情,必須做好消毒工作。”
楊梓坪村村民周華徠,清掃完自家的房子和庭院后,又帶著家人沖洗門前的馬路。周華徠說,前幾天主要靠政府送盒飯,昨天通電后,可以在家做飯了,米、菜、油從外面購買,“生活慢慢恢復了正常”。
不遠處的楊梓坪村洣水堤壩,于9日發生漫堤決口,洪水淹沒了大片農田。在楊梓坪村,衡東縣供銷社流轉了1100畝土地,種植紫薯和紅薯,預計600畝絕收、500畝減產。
衡東縣供銷社監事會主任李應龍帶著記者來到種植基地。他從地里刨出幾根紅薯,一捏尖尖的兩頭,便能看到果肉腐壞,還散發出隱隱的臭味。“這些全都要不得了。”他無奈地說,產品本來再過1個月上市,現在只能“從頭再來”。
目前,這個種植基地正在組織勞動力清溝排水,7臺農機開始翻耕起壟,工人們抓緊重新插播秧苗,確保今年還能有一季收成。望著翻耕后的肥沃土壤,李應龍說,從事農業生產的前期投入大,遇到天災只能前進不能后退,“種下去就有收獲,就有希望”。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