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重慶2月18日電 題:啃下扶貧“硬骨頭”——重慶中益鄉駐村第一書記們的扶貧故事
新華社記者李松、黎華玲、伍鯤鵬
新春正月里,村民黃德華家的院壩前圍滿了群眾,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中益鄉光明村最新一場群眾院壩會開場了。
院壩會由駐村第一書記譚祥華主持。貧困戶余修培說,去年10月份靠著易地搬遷補助,一家人搬下山,住上了新房,心里別提有多高興了。“改善生活環境,干部們還得繼續努力喲!”余修培一席話,引得大伙兒哈哈大笑。
別看現在的院壩會氣氛輕松,在1年多前,情況可不是這樣。
中益鄉是重慶18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山高坡陡、土地瘠薄,貧困發生率高。為了啃下這一扶貧“硬骨頭”,重慶專門下派駐鄉扶貧工作隊,各村配齊第一書記,幫著村里搞規劃、建項目、促脫貧。
全興村第一書記劉亞平發現,全興村過去遺留了低保、危舊房改造等民生問題沒有解決。“要獲得群眾信任,走進群眾心坎里,不先解決這些遺留問題可不行。”為此,駐鄉工作隊決定各村第一書記與鄉、村干部一道進村串戶,通過田坎會、院壩會等形式收集群眾意見訴求。
“1年多來,鄉里先后開展了3輪走訪排查,累計整改問題700多件。”中益鄉鄉長譚雪峰介紹,特別是鄉里有近半群眾生活在海拔千余米的高山上,房屋不少是土木結構,有的已破舊不堪。鄉里多方籌資,通過易地搬遷、危舊房改造,已基本解決貧困戶住房安全問題。
助推扶貧產業發展是第一書記們的一項重點任務。最近一段時間,華溪村第一書記汪云友一直忙著下鄉收蜜,晚上十一二點回到村子是家常便飯。“中益山清水秀,生態好,產出的蜂蜜每斤能賣150元,只要群眾能致富,自己累點也值得。”汪云友對記者說。
中益鄉土家族世代有養蜂的習慣,但過去卻是“養在深閨人未識”,銷路一直沒打開。如何才能盤活這一“沉睡的資源”呢?汪云友等人想到了引入龍頭企業,向農民傳授規模化、標準化的養蜂技術,并通過電商平臺打開市場。
同樣是養蜂,如今大不同。在中益鄉一片山林里,整齊擺放著蜂箱,四周裝上了攝像頭。“通過網絡定制產品,市民繳納認購費、管理費后,便可獲得蜂箱1年的收成。而且通過攝像頭實時觀看,保證蜂蜜品質不打折扣。企業負責配送到家,產品銷售情況很好。”鄉里新引進的企業五度農業公司與近150戶貧困戶簽訂中蜂代養代銷協議,每年還能根據銷售情況分紅。到2018年,中益鄉已發展中蜂8000群,蜂蜜產業成為“甜蜜”的骨干產業。
在扶貧政策支持下,中益鄉農戶譚文良成了蜂蜜產業的參與者、受益者。他給記者算了筆賬,全家四五十群蜜蜂,一年的蜂蜜收益有八九萬元。
為增加群眾長效收益,各村第一書記更是沒少想辦法:華溪村重點引導農戶以土地入股發展中藥材、有機水稻,對缺技術、缺勞力的農戶實行“代種代管”“聯養合作”;全興村則想挖掘生態資源,鼓勵農民與企業合作,共同發展鄉村民宿……各種措施持續發力,不斷鞏固扶貧成果。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