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gegfc"><dl id="gegfc"></dl></strike>
<sub id="gegfc"></sub>

    <mark id="gegfc"></mark>
      新華網 正文
      田朝暉扶貧日記|倒計時下的脫貧一線,和想象的不一樣
      2018-07-18 11:38:03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家門口打工的留守老人

        大家都在講農村凋敝,但在深度貧困地區,我看到了凋敝的另一面。

        在缺少年輕勞動力的貧困山村,村村成立集體經濟合作社,辦起或大或小的產業,被媒體定義為“留守”“空巢”老人的村民,在家門口找到了打工機會。

        他們年齡大多在50歲到70歲之間,還有一些超過70歲,甚至80歲。通過務工,這些老人每天有50元~80元的收入。換個角度看,這些老人在家門口打上一到兩個月的工,就可以脫貧。

        80歲的務工老人不多,有時我下鄉調研會問一問,但從沒有在勞動現場見過。一些鄉鎮擔心老人歲數太大,怕出意外,會為他們找一些輕松點或者“安全”點的工作崗位。但不會勸退,因為扶貧也是扶勤,要保護所有貧困戶的務工積極性。

        我下鄉調研,遇見過一位76歲的務工老人。老人每天從山下坐車上山,午飯就在山上吃。原本老夫妻兩個人都在村里打工,但老爺子身體不太好,沒堅持下來。

        剛開始,老太太要上山務工,大家都勸她,怕她受傷。她說如果自己摔壞了,不讓任何人負責。

        老太太以前是村里的婦女主任,閑不住。后來她的兒子從城里回來,又勸她不要上山務工,兒子提醒她,如果缺錢花就跟自己說,這些年養兒養女很辛苦,現在該休息了。但是老太太不這么看,堅持要找點事情干。

        老太太現在山上和一群村民負責養羊、種烤煙、種樹。大家考慮到她的年齡大,會安排別人挖坑,讓她來栽樹。但干起農活來,老太太從不示弱。

        她說以前最苦最累的時候,是土地剛從集體分到個人那會兒,因為當地缺水,所以種田要看天,晚上下了雨,那晚上就要趕緊把田種上,當時家里20多畝地,非常辛苦。

        現在老太太很開心,她覺得現在跟以前比,政策好,打工機會多了,尤其是交通好,現在上山可以坐車,以前可不行。

        在我掛職幫扶的地區,不僅村村成立合作社,而且很多鄉鎮引入外地龍頭企業合作,有些產業規模做得很大。每天早晨,大批的村民們會到山坡上坐等務工,只要天氣允許,年輕一點的村民會給大家分組,依次到不同的地方務工。

        我和同事寫過一篇報道《造血式扶貧,1個月干出過去1年的收益》,發表在《新華每日電訊》上。報道講述了65歲的貧困戶鄧宗芝,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但靠在家門口的合作社打工,一個月能掙到兩千多塊錢,比過去種玉米一年的收入都高。

        換個角度看,產業扶貧不止改變了貧困鄉村的面貌和貧困戶的收入,隨之發生的更重要的改變是貧困戶思維上的變化。

        過去貧困戶靠山吃山,把自己的一片田看得比命都重要,而且按照沿襲下來的傳統方式耕種非經濟作物,非常辛苦,但收益很低。而且不管幫扶干部怎么幫著他算賬做解釋工作,有些貧困戶就是不愿意接受“變化”。對他們來說,變化往往意味著風險。

        像鄧宗芝這樣的貧困戶,不會寫字,也不關注外邊的世界,但他們開始試著接受“變化”。他們不僅通過在合作社務工提高了收入,實現直接脫貧,而且通過在合作社務工,通過把土地流轉給合作社經營,他們看到“變化”所帶來的收益,慢慢讀懂了這背后的邏輯。而這種帶動效應,對于深度貧困地區而言,意義重大。

        貧困戶家貼滿獎狀的墻

        人們愛用家徒四壁來形容貧困,但不少貧困戶家,四壁并不貧困,上邊貼滿了獎狀。

        下鄉次數多了,我慢慢發現,最讓貧困戶自豪的兩樣東西:掛在房梁上的臘肉,貼在墻上的獎狀。臘肉代表當下,獎狀代表未來。

        有次到一個貧困戶家里座談,臨走時,稱贊他們孩子學習好,獎狀貼了一面墻。男主人滿臉驕傲地說:“還有幾張呢,墻上貼不下了。”那一瞬間,無論是在墻上,還是在男主人的臉上,你都感受不到絲毫窮困。

        到貧困戶家里走訪,經常遇到老人聽不懂普通話,中年人不會寫字的尷尬。大部分貧困戶,世居深山,很少與外面的世界產生聯系,他們習慣了房前屋后種點田的慢悠悠的生活。脫貧攻堅對他們來說,是改變,也是挑戰。他們害怕改變,沒有信心面對挑戰,于是他們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希望他們能夠走出去。

        去年我到一個深度貧困村調研,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這個村子貧困程度高,產業基礎薄弱,年輕人少,貧困戶參與產業的積極性低,駐村干部推進工作很吃力,但村里的貧困戶非常重視子女教育,村里每年都能考上幾個大學生。

        后來我跟駐村干部講,多考上幾個大學生,也應該算是幫扶成績。脫貧攻堅的目標是斬斷窮根,既要斬斷上一代的窮根,更要幫助下一代避免重復上一輩的生活。

        在深度貧困地區,之所以出現“窮家富教”的反差,一方面是因為貧困戶的覺醒,另一方面要歸功于特殊的教育補助政策。

        以我所掛職幫扶地區為例。這里雖屬貧困地區,但不僅村村有幼兒園,而且貧困戶的孩子從小學到中學,可以拿到比國家標準更高的補助。比如讀高中的孩子,在國家補助的基礎上,每年還可以再拿到1000元的扶貧專項助學金,以及教科書費、住宿費減免。

        不要小看這些補貼,它對于一些貧困戶來說,是可以決定孩子命運的砝碼。

        有次到一個貧困戶家里走訪,進了院子發現屋里屋外收拾得很干凈,主人看起來也很干練,夫妻倆一個在家養了幾頭牛,一個在附近打短工,收入相對穩定。按說生活條件應該不錯,可他們因學致貧,是建檔立卡貧困戶。

        家里有三個孩子在讀書:老大讀高中,老二讀初中,老三讀小學。雖然因學致貧,但這個家庭沒有讓孩子放棄讀書,即使老二成績并不好,他們還是選擇了堅持。女主人心直口快,苦日子不會太長,希望國家政策多幫扶幾年,堅持到老大大學畢業,生活一定會好起來。

        說到教育補助力度大,我遇見過比較極端的案例。初到地方掛職,同事幫我們對接了一個項目,可以幫助貧困戶的孩子去外地免費讀職業中學。前期對接和籌備工作很順利,但最后報名時,出現意想不到結果:前期對接過的孩子不想去了。一問才知道,當地讀職中的教育補助很高,家長不愿意讓孩子去外地,即使是免費讀也一樣。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1
      【糾錯】 責任編輯: 劉瓊
      相關新聞
      新聞評論
      加載更多
      伏天里的90后調車工
      伏天里的90后調車工
      上合青年感受民俗
      上合青年感受民俗
      寄語慢遞 問候未來
      寄語慢遞 問候未來
      “書香豐南動車組”讓書香無處不在
      “書香豐南動車組”讓書香無處不在

      ?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1171123143413
      中文字幕日韩无线码在线一区_制服肉丝亚洲中文字幕_日韩欧美无砖专区一中文字目_国产精品点击进入在线影院高清
      <strike id="gegfc"><dl id="gegfc"></dl></strike>
      <sub id="gegfc"></sub>
      
      
        <mark id="gegfc"></mark>
          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日韩国产综合一区 | 亚洲精品熟女国产老熟女 | 中文字幕制服丝袜第57页 | 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麻豆 |